第386章 阿索斯圣山(1/2)
第386章阿索斯圣山
酒馆中,西维斯在桌面上摊开地图,拿出一支炭笔,在爱琴海西北部的一座半岛画上一个圈。
这座半岛的地理轮廓十分奇特,半岛西北部坐落着帝国第三大城市帖撒罗尼迦,正北方则是两座湖泊,西临塞尔迈湾,东临色雷斯海,南部则是向爱琴海延伸出去的三座小半岛,自西向东依次是卡桑德拉半岛,锡索尼亚半岛和阿索斯半岛,三座小半岛围成了卡桑德拉湾和辛吉蒂科斯湾。
“这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耶里索斯镇,位于南马其顿大区的哈尔基季基半岛,又称利爪半岛。”
西维斯说道。
“利爪半岛的名称来源于殖民大臣威廉,据说,他第一次从这里乘船经过时,曾感叹于哈尔基季基半岛的独特结构,认为这是一只伸向爱琴海的尖锐利爪,漫长的海岸线足以提供充足的水手,帖撒罗尼迦城则是最优良的港湾。”
“耶里索斯镇位于利爪半岛的东北方,与阿索斯半岛接壤,再往东南方向走上一段路,我们就会抵达此次旅途的目的地,阿索斯圣山。”
西维斯标注出耶里索斯通往阿索斯圣山的道路。
“抵达帝国本土后,我们先后带队朝拜了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以弗所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等参观完阿索斯圣山,我们还得去位于色萨利大区的迈泰奥拉修道院。”
西维斯将地图上已经参观完毕的几处圣地作上标记。
“里拉修道院就不用去了,路途太远,我们还得去奥林匹斯大教堂观看运动会的开幕式。”
“也得带他们一起去么”
帕切科问道。
“奥林匹斯开幕式的门票可不便宜。”
“别心疼钱,我们要在埃律西昂进行的文明开化可是全方位的,除了信仰方面,文化也必须抓紧,所谓文化,也就是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着到食品,从行为习惯到婚丧嫁娶,我们都必须向帝国本土看齐。”
西维斯摇晃着手指。
“我们把那些朝圣者带到这里来,可不是只为了让他们朝拜圣地的,他们必须用心感受帝国的文明之光,回归家乡后,他们会自发地抛弃自己的野蛮陋习,将文明传播下去,顺便吸引更多移民。”
“这一次的奥林匹斯运动会可是东帝国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场庆典,这可不能错过。”
“埃律西昂政府的奥林匹斯代表团已经抵达君士坦丁堡了,人数比我们汇聚起来的这支朝圣团还要多,这也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呵,说了这么多,其实你只是想让自家的生意办得更好罢了。”
帕切科哼了一声。
“你们家可是摩里亚联合纺织集团在埃律西昂城的销售总代理,这些年靠着兜售在欧洲大陆卖不出去的纺织品挣了不少钱吧”
西维斯笑了笑,没有说话。
西维斯的父亲曾是特诺奇蒂特兰的一名贵族,据说还与阿兹特克皇室有些亲缘关系,但他却在东罗马远征军抵进入城市的第一刻宣布投降,带领全家受洗皈依,接受赐福,并开始全盘“罗马化”,从名字到衣着到饮食习惯,全方位讨好着新的统治者。
他的这种“叛徒”行径当然令不少人所不齿,但随着“末日审判”的到来,那些不愿皈依顺服的特诺奇蒂特兰土著一片接一片地染病而死,在铁打的事实下,没有人再敢怀疑上帝的“神力”,西维斯的父亲因为自己的“先见之明”收获了无数尊崇和大量回报。
现在,西维斯的父亲不只是摩里亚联合纺织集团在埃律西昂城的总代理,还是埃律西昂城“文明与开化”办公室的总管。
在旧阿兹特克帝国,由于连青铜器时代都尚未完全踏足,生产力十分低下,没有由黄金白银铸造出来的货币,一般等价物的购买力从低到高依次为可可豆,铜斧刃和斗篷,斗篷的价值最为高昂,还是各个城市向阿兹特克皇帝定期上缴的贡品之一,普通平民基本穿不起质衣物。
东罗马帝国的纺织业早在几十年前便已启航,在殖民与探索的进程中,纺织业从原材料到生产技术均进行了多次革新,西非和古巴生产出来的长绒与细绒源源不断涌入地中海世界的纺织厂中,工人们则利用从东方带回来的先进纺织工具批量制造布和衣,物美而价廉。
在如此巨量的商品冲击下,墨西哥高原的本土手工纺织业迅速衰败,曾经价值高昂的布极速贬值,就连最普通的市民都能买得起一件最低价的劣质衣。
这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民族品牌”之说,普通百姓最喜爱什么样的商品答案显而易见,当然是更加便宜的。
西维斯的父亲看准了这个潮流,将东罗马服装视为“文明的象征”,将本土服装斥为“野蛮而不开化”的一种体现,甚至下达禁令,禁止本土手工业者继续从事传统纺织。
为了让自己的代理生意红火下去,他还代表摩里亚联合纺织集团与种植的土著地主进行谈判,用稍高的价格包揽他们的,运回地中海世界,进一步打压本地产业。
由于年事已高,丧失生育能力,西维斯的父亲没有依照殖民政府的要求迎娶白人女性,而是将大笔财产的继承权全部交给了长子,让他到君士坦丁堡留学,看看能不能迎娶一位地位较高的希腊裔良家少女。
“西维斯,其实我一直很好奇,既然你们家族是从事商品贸易的,为什么还要帮助我们推动移民事业”
帕切科问道。
“要知道,人越多,购买商品的就越多。”
“呵呵,我可不像你那么厌恶读书,在教会学校的三年里,我可是把东帝国的商业教科书读了一个遍。”
西维斯将地图收进口袋,准备离开。
“埃律西昂的大部分人都很穷,他们是没有多少购买力的劣质消费群体,这些人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消费市场的兴旺,送走一些人,其他人就能分到更多的资源,口袋中的金币就能更多,总体消费能力反而会更强。”
西维斯将两枚金币扔在桌上,站起身,伸个懒腰。
“不知道你有没有了解过,整个莫斯科大公国的人口不比北意大利少,但根据粗略估计,前者的消费能力却只有后者的六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东帝国资本家主要将意大利半岛作为倾销地,而不是作为传统贸易伙伴的罗斯诸国。”
帕切科显然没有听懂,西维斯也不继续解释,两人并肩走出高端酒馆,来到耶里索斯小镇的大街。
回过头,看了看优雅大气的酒馆,帕切科再度发出了赞叹。
“这么高级的酒馆,一个渔业小镇显然是撑不起的,旅游朝圣还真是挣钱啊。”
西维斯也环顾着干净整洁的街道,微微颔首。
帕切科的话十分正确,尽管东罗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沿海村镇的政策方针,耶里索斯也的确靠着海产业止住了人口流失的颓势,但真正使这里繁荣兴旺的可不是这些低级产业,而是近些天来蓬勃壮大的朝圣旅游业。
耶里索斯小镇本身并非圣地,也没有特别壮观的教堂,但它的地理位置十分不错,东南方向便是利爪半岛的第三根利爪,阿索斯半岛,也称圣山半岛。
阿索斯圣山的神圣之处来自于圣母玛利亚,据说圣母大人在前往塞浦路斯岛的途中偏离航线,在阿索斯山上岸,对此十分喜欢,在请求儿子耶稣之后,这座半岛便成为了圣母玛利亚的后园。
自公元十世纪以来,阿索斯山逐渐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宗教中心之一,这里地势险峻,远离世俗尘嚣,四面八方而来的东正教修士在山间建造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修道院,数量最多时足足有四十余座。
修道院中珍藏着大量的历史文物,包括古典书籍,古代信件,珍贵画作以及宗教经典,是东正教艺术史上的一座不朽方碑。
阿索斯山修道院自从创立伊始便拥有自己的特殊地位,不少东罗马皇帝都曾授予阿索斯修士完全自治权,他们组成了修士团体,共同管辖修道院事务,拥有自己的法律和规则,哪怕是东罗马皇帝都无法随便干涉。
在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中,由于梵蒂冈教廷的约束,阿索斯山修道院没有遭到十字军海盗的破坏,这些人终究还是基督教世界的一员,犯不着为了一片除了修道院什么都没有的土地触怒一大群人。
但是,当突厥穆斯林的铁蹄踏向阿索斯圣山时,过去的秩序立马遭到了挑战,奥斯曼人向阿索斯圣山征收了繁重的税赋,设置了严苛的规章,还罔顾最初的协约,纵容穆斯林海盗洗劫修道院的港口。
原时空中,阿索斯山修道院在奥斯曼统治时期迅速衰败下去,大量的历史文物被穆斯林海盗抢走,哪怕希腊共和国最终收复了阿索斯半岛,这座希腊半岛上最著名的东正教圣地也未能恢复十五世纪初期的荣光。
“西维斯,耶里索斯的大街上到处都是朝圣的人群,你看,有新色雷斯土著,有罗马混血,竟然还有刚果黑人。”
帕切科笑着指向面向圣山画着十字的朝圣者。
“不知道有多少人可以得到进山许可呢”
“这倒不清楚,但估计修士们不会让太多人进去。”
西维斯摇了摇头。
“我听说,修道院最初准备每天只接待一百人,逗留时间不得超过一昼夜,在皇帝的强制要求下,修士们才勉强提升到了两百人,并允许朝圣者在圣山停留三天。”
“他们不接待除了正教徒之外的所有人,拉丁教徒,亚美尼亚教徒和科普特教徒都不行,他们还仅仅接待成年男性朝圣者,女人和小孩也不得入内。”
帕切科点点头,这项独特规则他也有所耳闻。
阿索斯圣山从创立之初便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下,大部分修士都是从小生长在修道院中,他们不问世事,虔心事主,八小时祈祷,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工作,要么耕种农田,要么绘制壁画,要么抄写典籍,他们只吃素食,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隐士生活。
或许是因为女性的进入会扰乱修士们的“道心”,或许是因为他们的把一切尊崇都呈现给圣母,圣母玛利亚也就成为了阿索斯圣山中唯一存在的女性象征,除了捕鼠的猫和下蛋的鸡,他们甚至不允许雌性动物生活在阿索斯圣山之中。
这项特殊规则适用于所有人,无论是卑贱还是高贵,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穷,只要是女性便不准进入,甚至连东罗马帝国的皇后与公主也无法例外。
当然,他们只是过于严苛地遵守了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并非不近人情,如果外界出现战乱,修士们依旧会庇护赶来避难的正教徒,无论是男人,女人还是孩童。
由于他们完全不管世俗事务,完全没有教区和信徒,也基本上不与外界交往,也就不可能像部分教士一样剥削劳动人民的血汗,完全没有作恶的机会,他们或许食古不化,或许愚昧顽固,但绝不是什么坏人。
“每天只要两百人”
帕切科皱了皱眉。
“我们的这支朝圣者团队都不止两百人了。”
“他们有什么筛选要求么钱身份地位公民权”
“他们也有自己的特殊筛选规则,十分玄乎,说不清楚。”
西维斯抿了抿嘴。
“阿索斯圣山本来是很少收取捐赠金的,因为他们认为这会影响修士的虔诚。”
“皇帝从十几年前就开始劝说阿索斯圣山接待朝圣者了,他们之前欠过皇帝的人情,加上这个建议的确有利于信仰的传播,商议一阵子后,他们也就答应了皇帝的请求。”
“随着朝圣人群越来越多,阿索斯圣山的修士们也设置了一些规则,不再拒绝信徒的捐赠,而是从帖撒罗尼迦教区挑选了一些甘于贫穷的教士,让他们帮着设置了一个基金会,负责管理这些捐赠金。”
“阿索斯修士团体会向基金会派出一位德高望重的修士,这位修士则负责考核朝圣者,谁能进去,谁不能进,基本上全看这位修士的个人意愿,这个职位每隔半年一换,担任过考核官的修士回到阿索斯山后,会被要求整整半年待在自己所属的修道院中,不许和外界有任何交往。”
“如此严格吗……”
帕切科喃喃自语。
“不过既然他们肯收钱,那就还好办。”
“呵呵,阿索斯山的修士是特殊的,圣山内部基本用不上钱,他们对金钱没什么概念,他们的考核也并不是看谁的捐赠金更多。”
西维斯笑了笑。
“到底能不能获取资格完全看考核官的个人意愿,捐赠金是次要的,一个富商就是捐出一千个索利都斯也不一定能够获准入内,一个乞丐哪怕只捐一顶帽子,也有可能得到朝圣名额。”
“富人上天堂比骆驼进针眼还难,这就是阿索斯修士们经常念叨的一句话。”
“他们主张节俭度日,甘于贫苦,认为陛下所推广的资本主义完全是在鼓励纵欲,鼓励奢侈,对那些发家致富的资本家一向不怎么感冒,反而比较喜欢那些自耕自种的小农。”
西维斯的眼神有些复杂,既有尊敬,也有不解。
“知不知道北非斯拉夫帮的“黑彼得”就是全帝国最富裕的那位奴隶贩子。”
“他的长孙年幼时身体虚弱,黑彼得四处求医无门,医生说这个孩子活不过三岁。”
“或许是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才导致上帝不满,黑彼得来到了阿索斯圣山,提出捐赠一万个索利都斯,想进入圣地,为自己的孙子祈祷。”
西维斯有些羡慕地谈论着黑彼得的财富。
“你猜怎么样阿索斯修士们压根就不要,直接把他拒之门外。”
“那可是一万个索利都斯,啧啧……”
“后来呢怎么样了”
帕切科好奇地问道。
“最后他进去了吗”
“这事闹得很大,甚至成为君士坦丁堡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黑彼得最后实在没办法,找上了共治皇帝查士丁尼,想请他帮着说说情。”
西维斯继续讲道。
“查士丁尼陛下向阿索斯派出了一位个人使节,认为黑彼得在农民十字军的事情上对耶稣基督的圣战事业有功,还为基督徒的孩子修建了不少学校,圣地不该把这样一位品性端正而仁慈善良的基督徒拒之门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