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小说 > 1444,拜占庭再起 > 第385章 朝圣者之路

第385章 朝圣者之路(1/2)

目录

第385章朝圣者之路

金秋九月,凉风习习,夏日的炎热一扫而光。

朝阳升起,爱琴海西北海岸的一座小港口迎来了新的一天,临时组织起来的施工队正忙碌扩建着不大的码头,奴隶们搬运着建筑材料,工人们则将一块块砖石堆砌起来,在衔接处涂上水泥,加以固定。

这是位于哈尔基季半岛的耶里索斯海滨小镇,属南马其顿大区管辖,受帖撒罗尼迦城辐射,这里的自然风景十分优美,沙滩细软而金黄,海面平静而湛蓝,如果放在21世纪,绝对是一个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当然,在十五世纪末,过于美好的自然景观往往意味着比较稀缺的肥沃农田,这些地方难以开辟大片农田,难以养活大量人口,发展之路自然困难重重。

在之前的几百年里,类似耶里索斯这样的沿海小村镇一直保持着不温不火的状态,居民们依靠出海捕鱼和耕种少量田地来满足日常所需,生活并不富裕,也基本看不到出头的希望。

东罗马帝国复兴以来,各行各业稳步发展,资本主义带来了生产力的提升,让整个市场对各种商品的需求量节节攀升,广大农村因为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田亩清算改革的推广而逐步走上了富裕,人民生活幸福而安康,而靠近海洋的渔业村镇却没能享受到太多技术红利,在发展速度上显著落后于内陆农村。

1475年秋季,南马其顿大区一位以水产加工为业的资本家议员向帝国政府提交了一份调研报告,认为沿海渔村存在严重的人口流失现象,不少渔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背井离乡,除了一些有技术的会选择前往城市充当工匠外,大部分人都进入了内陆村庄,开始种地收粮。

议员认为,对于东罗马这样一个海洋霸权帝国来说,渔民比农民和市民更加重要,他们从小便与海洋搏斗,对风浪的适应性更高,每一座渔村都是一个天然的水手培养基地,保护渔村便是在保护帝国的未来。

尽管议员的话有失偏颇,尽管大家都知道他大概是为了自己的生意,政府还是接纳了他的建议,立刻开始改善渔村状况,通过颁布帮扶政策,调节水产市场和提供渔业技术等方面振兴东罗马渔村。

占地球表面积约百分之七十的海洋无疑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但在这个时代,海洋里的各种矿产是完全没办法开采的,除了航运便利之外,大海能为人类提供的也仅有各种海产了。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爱琴海的各种水产十分丰富,如果能够将其利用起来,依然能够创造出可观的价值。

在东罗马决定振兴渔村之前,对爱琴海水产业贡献最大的人当属已故的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这位原时空中的著名征服者非常好吃,尤其嗜好各种海鲜,在位时期曾多次要求沿海渔民为其提供新鲜海产,海鱼,龙虾,鲍鱼,螃蟹,海参……无所不爱,无所不好,即便是严重的中风也未能阻止他对海鲜的喜爱,苏丹的宫廷每天消耗的海鲜数量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在他的带动下,不少达官贵人也学着苏丹的模样吃起海鲜,在他的鼓励下,沿海城镇的海鲜捕捞业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在他的要求下,不少地方都设置了终年常备的地下冰窖,管理员们在冬天囤储冰块,在夏天用于海产的保鲜,大量的后勤人员为了海鲜奔走操劳,只为满足苏丹的口腹之欲。

最重要的是,在穆罕默德二世的统治时期,不少曾经被视为“怪物”的海产品走上了爱琴海百姓的餐桌,他们逐渐发现,那些狰狞可怖的海产不仅没毒,而且十分美味。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食谱当然是越广越好,老百姓们能吃的东西变多了,饿肚子的机会就更少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忌口太多绝非好事。

亚伯拉罕三大宗教的食物禁忌大多来自于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这个流浪千年的民族禁忌极多,猪,狗,驴,马,驼,虾,蟹,贝,无鳞鱼,血制品,动物油……将近一半的肉食都为希伯来教所不容,哪怕他们屠宰一头牛,也无法将全部资源充分利用,很大一部分可食用部位都会被其抛弃。

伊斯兰教也有一些禁忌,最著名的莫过于他们对猪肉的极端排斥,为了所谓的洁净将世界上最为廉价和最易养殖的大型家畜弃之不用,能不能保持洁净暂且不说,愚不可及倒是事实。

至于基督教,虽然同样脱胎自希伯来教,诞生时间也比伊斯兰教要早,但与其他两教相比,基督教的食物禁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教会仅仅对血制品,油脂制品,脏器制品,无鳞鱼和处理牲畜的方法进行了一些约束,且多为一纸空文,想吃就吃,没什么人愿意多管闲事。

德意志人的血肠和肝肠,北欧人的鳗鱼和鱿鱼,东斯拉夫人的生腌肥油……这些族群在皈依基督教的同时,也将自己的饮食传统带进了基督教世界,并将其发扬光大,尽管这些食物在理论上是违背《圣经》的。

教士们会管吗当然不会。

所以,要想将爱琴海的海产利用到极致,第一步便是扩充东罗马公民的食谱,让他们愿意尝试更多的海鲜,通过扩大市场需求的方式间接增加渔民收入。

为了这个目标,东罗马宰相伊苏尔特安排大臣们制定了一个计划,计划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弘扬饮食文化,第二则是发展食品技术。

于是,在伊比利亚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同时,东罗马皇后莱昂诺尔在宰相的号召下出资建设了帝国大饭店,让原本仅效命于皇室的优秀厨师为更多市民提供服务,尽管帝国大饭店价格昂贵,但君士坦丁堡人向来富裕,中上层市民偶尔吃一次也谈不上奢侈。

接着,伊苏尔特也命令中央行省的各级政府部门和各所大学大胆尝试爱琴海水产,官员和学生们每隔几天便会在食堂中吃到精心烹调过的鱼虾蟹贝,由于部分海产确实美味,资本家和中产市民上行下效,这股风潮很快便在君士坦丁堡和帖撒罗尼迦刮了起来。

除此之外,除了宗教条令上的禁忌外,限制血制品,脏器制品和海产品进入千家万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烹调手段的单一和调味品的缺乏,也就是饮食技术不太过关,难以祛除令人反胃的腥膻味。

不过,东罗马帝国是一个世界性殖民列强,能够得到其他文明的饮食技术,已经有些资本家琢磨着通过明朝书籍上记载的步骤酿造陈醋,已经有些食品加工坊开始依照印度裔移民的方法制造咖喱粉,已经有些厨师开始自己种植从东方带回来的大豆,按照书上的方法制作酱油。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文明,东罗马本身当然是有饮食文化的,但几百年的社会动荡和横征暴敛让百姓们连面包和盐都不怎么吃得起,更别说追求更高层次的口腹之欲,东罗马饮食文化无疑陷入了几百年的停滞和衰落。

在这个时候的地中海世界,法国菜和土耳其菜都还没有崛起,饮食文化最为繁荣的一个地区是富饶而浪漫的意大利,随着东罗马的复兴和意大利的衰败,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开始向东罗马帝国移民,他们为东罗马饮食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需求增多后,运输和储存成为了一个大问题,东罗马政府也没什么新方法,依然是仿照了穆罕默德二世的作法,在几个最主要的海产中转港设置常备大冰窖,用以临时存放新鲜海产。

运输途中,除了冰块之外,运输船还会在装满海鲜的舱室中铺满锡箔,有些装有名贵海鲜的船只还会用到隔热性能更好的橡胶。

在一系列的宏观调节下,海产市场蓬勃兴旺,渔民们得到了更高的收入,市民们则得到了更好的享受。

值此背景下,原本十分萧条的耶里索斯海滨小镇变得富裕了起来,年轻人也不再总是嚷嚷着进城打工或是开辟农场,靠海吃海一样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

近些天,耶里索斯很是繁忙,从外地而来的游客一波接一波地涌入小镇,镇上的几个小酒馆里,老板娘笑开了。

镇子中央有一间新开的酒馆,这所酒馆的装潢十分豪华,正对着大门的墙壁上安装着作为装饰品的狼头,左面的墙壁挂着海军弯刀,右面则是一份地中海地图,专门请来的吟游诗人在高台上讲述着远方的故事,几名乐手在幕后演奏着轻快的音乐,衣着高雅的侍者穿梭在人群之中,将一份份佳肴和一杯杯美酒端上顾客的木桌。

酒馆的内部空间很大,分为上下四层,厨房和酒桌都在面积最大的一层,牌桌与赌桌在二层,三层与四层则是客房,客房内安装了玻璃窗户与独立厕所,显得十分高端。

哪怕赶上了海产振兴的浪潮,耶里索斯镇依然是一座边远小镇,这种地方竟然有如此高端的酒馆,这是十分奇怪的。

靠近吧台的一面方桌上,两名酒客兴致盎然地环顾四周,他们都穿着名贵的东罗马服装,上身丝绸,下身羊毛裤,脚上踏着皮靴,语言也是略带地方特色的希腊语,胡须和发饰也和其他东罗马公民没什么两样。

但是,他们的皮肤却是黄色,胸前还挂着亮眼的银质十字架。

很显然,他们都是皈依正教的埃律西昂原住民,还属于地位较高的那一种。

这些天来,已经有不少皈依正教的埃律西昂原住民抵达东罗马本土,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全都佩戴着各式各样的十字架。

一位美丽的侍女走到桌前,将两份海参浓汤递给顾客,顺便送上了一大盘用来蘸汤的面包饼。

“两位远道而来的先生,这是本地出产的海参,由来自意大利的厨师精心制作,望二位用餐愉快。”

侍女大方说着,微微鞠躬。

“海参浓汤滋补身体,是利爪半岛的特色,联合利爪水产公司还是马其顿森林足球俱乐部的独家食品供应商,如果你们感兴趣,还望为我们马其顿人的球队加油助威,别忘了买些海参干作为特产带给自己的妻儿。”

“谢谢你,尊敬的女士。”

一位年轻原住民含笑说道,将一枚查士丁尼银币作为小费放进侍女的手心。

“我们在帖撒罗尼迦城看过了马其顿森林与拉里萨马刺的比赛,从结果上看,自然还是马其顿森林更胜一筹。”

侍女鞠躬走后,两人也没有立马狼吞虎咽,而是在其余酒客略带惊异的眼神中闭上了眼睛,交迭起十指,开始饭前祷告。

“主啊,我们的天父,感谢你赐予我们这一餐饭食,愿你的圣名被赞美,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一如行在天上……”

“主啊,请祝福这顿饭,让食物滋养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安慰,也请你保佑那些为我们准备这些食物的人,以及那些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的人们……”

“主啊,我们再次感谢你,因为你是一切美好的源泉。愿你的荣耀和赞美永远充满这个世界。阿门。”

其余酒客们看见了饭前祈祷的全过程,有人不屑一顾,有人沉默无言,也有人赞赏地点点头。

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都会在吃饭之前进行祷告,感谢上帝为他们带来食物,每个地方教会的祈祷词也会有所不同,但信徒们在日常吃饭时只会念几句简单祷词,或是直接画个十字架,如此正式而冗长的祷告的确不太常见。

“为你们的虔诚干杯,亲爱的孩子们。”

两人循声望去,是一位面露欣赏的教士。

“我不知道你们来自哪里,但我愿意为你们的健康与幸福向上帝祈祷,愿你们能够在上帝的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价值。”

“谢谢您,尊敬的神父。”

两人回答着,也向教士举起酒杯。

“真好啊!”

年轻人品尝着鲜美的浓汤,忍不住说道。

“东帝国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美好,那么先进,刚刚那个侍女说广告词的样子非常可爱,向我们祝酒的神父阁下也十分可敬!”

“这里的天空都是湛蓝的,这里的空气都是香甜的!”

“毫无疑问,这片土地一定得到了上帝的祝福!”

“上帝会祝福每一片土地,西维斯。”

他的同伴慢悠悠地说道。

“这里之所以能够如此富裕,完全是皇帝的功劳。”

“我原本以为那种繁华盛景只能在君士坦丁堡,迦太基和帖撒罗尼迦这样的大城市才能看到,没想到这种农村和渔村也别有一番安宁风光。”

“是啊,教士们常说,东帝国是世界上最文明而最自由的国度,这几个月里,我总算是见识到了。”

西维斯笑眯眯地喝着葡萄酒,啧啧称赞。

“难怪那么多人挤破脑袋也想成为罗马的公民,那么少的税收,那么高的福利,谁不喜欢更美好而更轻松的生活呢”

“帕切科,等我们完成了旅途,你准备怎么办”

西维斯看向帕切科。

“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了,准备去读大学,我已经拿到君士坦丁堡大学的入学许可了,准备去读新闻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