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乡试(二)(4000字二合一大章,求订阅,求月票!)(2/2)
这些笔记有一部分是张懋修作的,有一部分是宁修添的,合在一起却也是一份详实的备考资料。
宁修肯把自己的笔记拿出来与刘惟宁分享,这让刘秀才十分感动。
“宁贤弟一语点醒梦中人,你放心,愚兄一定竭尽全力考好接下来的两场。”
却说三日转瞬即至。
八月十二,是乡试第二场开考的日子。
这一场考的是内容是试论,判语,以及诏、诰、表。
其中试论考一道,必答。判语五条,也是必答。至于诏、诰、表三选其一。
宁修和刘惟宁早早来到贡院候考,等到贡院大门一开,他们便接受检查进入了贡院。
与第一场开考前的紧张气氛不同,这一场考试前考生们的心态都平和了不少。考的好的自然胸有成竹,考得差的亦放下包袱。
就连贡院大门口负责检查的官兵都敷衍了不少,只草草检查一番便把人放了进去。
进入贡院后宁修便与刘惟宁分别向号舍走去,经过两三天的调整刘惟宁的心态已经平和了下来,相信一定能够发挥出真实实力。
至于宁修更不必担心什么,这一场考的内容都是他的强项,只要正常发挥,成绩足以名列前茅。
进入号舍后宁修照例把考篮放在桌案右上角,依例取出笔墨、食盒。
接下来他闭上眼睛养神,等着发卷书吏的到来。
很快他便听到一阵脚步声,睁眼去瞧果然是发卷的书吏到了。
宁修接过卷子展开来看,不由得喜笑颜开。
这些题目简直就是送分的嘛。
相较于四书经试,这些题目的难度降低了不知道多少,最重要的是这是宁修最擅长的题目类型。
少年当即提笔蘸墨写开来。
很快他就将试论和判语写完,接下来便是要从诏、诰、表三道题目中选择一到作答了。
宁修略作栈再说吧。”
听这三人的口音,应该是长沙府那边的。
“敢问三位朋友可是长沙府学的赴考生员?”
宁修拱手问道。
那被唤为雁卿的是个二十上下的秀美男子,一身淡青色儒衫紧紧包裹着身子,发髻用一只桃木穿过显得十分清雅。
再看他的五官,这男人生的一张典型的国字脸,星眉剑目气度不凡。鼻梁高挺,一双大耳隐隐有福相。
“吾三人便是长沙府的士子,敢问这位朋友有何贵干?”
宁修愣了一愣,尼玛,声音要不要也那么好听啊。
“咳咳,在下听到方才几位朋友在议论岳麓书院的事情,似乎朝廷有意下令禁毁书院?”
那三人面上立刻警惕了起来,为首那雁卿冲宁修拱了拱手道:“朝廷大政岂是吾等能置喙的,方才这位朋友听错了。”
那二人也连忙道:“是啊,这位朋友一定听错了。”
宁修心道看这三人的表现,他一定没有猜错。
张居正于万历七年下令禁毁天下书院,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因为张居正反感私人讲学。
因为私人讲学,往往会对朝廷的大政方针予以置评,引起不好的舆论影响。
于是乎这位元辅少师张相国下令禁毁天下书院,不少知名的书院都被迫关停,不再公开讲学。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宁修也知道有不少书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保留了下来,却不知道著名的岳麓书院究竟是怎样一个状态。
听那三人方才的口气,似乎是对张居正禁毁书院的举动很不满呐。
咦,他似乎略过了一个细节。
方才他问的是‘三位朋友可是长沙府学的赴考生员’。
而那玉面书生答的却是‘吾三人便是长沙府的士子’。
虽然‘长沙府学’和‘长沙府’只差了一个字,意义却差远了。
前者证明他们是长沙府学的在读生员,后者只能说明他们是长沙籍的读书人,却不一定就读于当地府学。
为何那玉面书生要咬文嚼字呢?
“三位朋友误会了,小可也对张相国禁毁书院一事十分关注,听闻三位畅谈便想要论道一二。”
宁修连忙解释到。
“这”
那被唤为雁卿的玉面书生显得十分犹豫。
良久他才长叹一声点了点头:“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我们还是回客栈说罢。”
宁修直是大喜,连忙拱手道:“正合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