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何去何从(2/2)
赵焕当然也想通了,立马上前说道:“属下所思所想仅是粮草,过于狭隘,郑参军言语委实高妙,闻之令人茅塞顿开,是该前去护卫陛下。将军,都统身体不便,您应该率领骑军,先行出发前去寻找陛下,这军权,应该由您亲自交到陛下手中。”
“对!何必藏着掖着,大大方方地交于陛下,反正这一万兵,本就攥不住。
我写奏疏上呈陛下,详述我军情形,你寻到陛下后,将此奏疏呈上,听陛下旨意就是,营内诸事,有我和二位在,出不了岔子。”
姜瑜沉思片刻,说道:“国家制度尚存,上交军权,本就是应有之义,只是,都统,其他都好说,您怎么办?”
姜瑜眼下之意很是明显,如若赵盛之身体康健,苻坚很可能顺水推舟,继续让他做这个都统,但现在这个局势下,如何能容得下一个卧床的都统。
“阿瑜,不必为我担心,我这个样子,也道了该乞骸骨的时候啦,到时候回了金城老家,含饴弄孙,岂不比你们几个四处奔波的小子强。”
姜瑜欲言又止,赵盛之也没有再搭理他,对着郑才说道:“庸之啊,你也跟着去,阿瑜毕竟年轻,有些时候只会蛮干,需要你多帮衬。
不过听闻你随身还带着总角小儿,这一路风餐露宿,多有不便,正好,老夫腿疾,多有空闲,让令郎来老夫帐下如何?”
郑才知道赵盛之如此说,绝对不是存了要人质的想法,他一个毫无根基,只凭一张嘴过活的人,哪里需要什么人质,这只是代表着赵盛之对他的认可,他也是自己人了。
“能够在都统帐下侍奉,是小儿的造化,郑某替小儿多谢都统美意。”说着深深一礼。
“好了,你二人若无其他言语,就做事去吧。”
说罢,拿起早上炖的老母鸡,自顾自地吃了起来。
“都统,陛下到底是何等样人?谒见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指斥乘舆最好还是私底下来,所以姜瑜等帐内只有他们二人的时候,才出言询问。
赵盛之嗦了一口流油的手指,说道:“陛下,如果用一个词来说,那便是仁厚,就算是装的,这么多年下来,也成真的了,所以谒见陛下时无需太过小心。
但毕竟是驭极二十六年的帝王,一统北方的雄主,须知,帝王本就不是常人,所以,我的建议是,诚字,带着你的诚心去。
陛下不是害民之主,你我能安享几十年太平,都是他的恩泽,你只当是知恩图报吧。”
赵盛之想了想,又说道:“不过大败之后,陛下肯定会性情大变,你还需随机应变。”
“我会注意,都统,您觉得陛下会去哪里?”
“项城吧,毕竟战前,项城是大军集结之地,各地陆续赶来的大军和粮草,都在那里。”
“既如此,瑜先去准备,赵叔,请万万保重!”
姜瑜为苻坚挡箭的事情,二人都没有提及,姜瑜身上连个箭伤都没留下,空口白话,却是不好说。
嗐!如此大功,不能兑换,当真难受!
姜瑜暗叹一声,起身离去。
……
项城历史悠久,西周时便有项国于此立国,地处颍水中游,去寿春西北方四百余里,此地紧邻颍川、陈、谯这些中原膏腴之地,从颍水顺流而下,便可直抵寿春,莫说古代,行军打仗,尤其是这种动辄几十万的大军出动,粮道必然是放在首位的,选择项城作为后方基地,便是因为颍水这条水路了。
“将军!朱校尉!前方遇到几个从项城回来的民夫!”
“唤来问话。”
“瑜哥,如若快一点,大败的消息,今天就传到项城了。”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怕是早就传过去啦。”
“将军!饶命啊!小的们不是逃人。”那些民夫被带过来,直接伏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姜瑜跳下马,将几人挨个扶起,温声说道:“诸位放心,我也不是来追捕逃人的,只是想问问项城那边的情形。”
几人看了看这个和颜悦色的年轻小将,渐渐放下戒心来,“项城,俺们一月前就从项城出来了,四日前随船押运粮草至寿春,交割后,那参军便要俺们从陆路赶路返回,昨日晚间,有一队骑兵路过,说是前方大败,那参军就跟着逃了,也不管俺们,俺们一寻思,就想着结伴回乡。”
“你们是这附近的乡人吗?”
“是的,今年秋粮刚入库,官府便发了徭役,三个月没回家了,还请将军行行好吧!”
姜瑜示意亲卫,分出一些随身携带的粮食送给他们,就放他们离开了。
“主公,听闻大败消息,负责押运粮食的官员直接逃散,这项城的情形,怕是不妙啊。”郑才分析道。
姜瑜沉思一阵,“当初我们跟随陛下离开项城之时,城内大都是从关东集结而来的州郡兵,闲聊时,都统说过一些他早年跟随丞相治理关东的故事,关东与关中的对抗可谓是由来已久,前燕覆灭后,关东旧地,对于大秦,也并没有彻底應服。”
“主公是说,危难之时,关东并不值得陛下信任,想来陛下不一定会去项城。”
姜瑜继续说道:“我等就是随陛下从项城疾行至寿春的,如此大败之下,陛下身边并无大股人马,必然惊惧,此时只会去寻最信任的人!”
“慕容垂!”
一直竖耳在听的朱杆儿此时突然冒出一句。
“杆儿,为何是他?”
“啊?不是吗?我听你们闲聊,不是说陛下听了慕容垂的话,才决定来讨伐南晋的吗?”
姜瑜思虑片刻,大笑道:“哈哈哈,杆儿,你果然智计过人!”
“走,向西!向荆州方向搜索前进!”